提到个人清洁,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“洗澡”。先民们可能就是简单粗暴地下河解决,但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们逐渐形成沐浴的习惯,在甲骨文中,就已经有关于沐浴的记载了。
(资料图片)
对于“沐浴”这个词,我们现代人的理解就是“洗澡”;而对于“洗澡”这个词,我们大多理解为“头发和身体一起洗”或“洗身体”。
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古人对于身体各部分的清洗分得可清楚了:“沐,濯发也。浴,洒身也。洗,洒足也。澡,洒手也。”
意思是,“沐”专指洗发,“浴”专指洗身体;“洗”专指洗脚,“澡”专指洗手。因为这些词都和清洗身体部位有关,后来才逐渐合并使用。
《礼仪·聘礼》记载:“管人为客,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。”也就是说,要满足客人三天一洗头、五天一洗澡的需求。
为何古人不将洗发和洗澡合在一次内完成呢?
可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洗浴条件的限制。古代没有暖气、浴霸、热水器,仅仅是烧水就很麻烦,要劈柴、挑水、烧热,更别提冬季洗浴时的保暖措施了。不像我们现在,按一下热水器上的按键,打开浴霸,一切就搞定了。《红楼梦》中,正月里麝月头痒了,也只能让贾宝玉为她篦头,用篦子去去头污,而无法兴师动众地洗发。
再者,因为古人讲究“身体发肤受之父母”的孝道,头发、胡须都是不能剪的(除了南北朝那种男子也崇好阴柔、全社会追捧花样美男的时代,男子才剃须),否则会被视为不孝,所以男女皆蓄长发,洗发还是挺耗时耗力的。
01
藏在头发中的刑与礼
古人究竟有多重视自己的头发呢?我们从以下例子中可以窥见一斑。
从周至东汉时期,流行一种刑法,名叫“髡(kūn)刑”,在我们现代人看来,这是一种“伤害性不大,侮辱性极强”的刑法。据说髡刑源于周代,王族中犯宫刑者,可以以髡刑代替宫刑,即断长发为短发。至秦时,髡刑演变为一种将罪犯的头发、胡须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。三国时期,诸葛亮诛杀马谡,陈寿之父是马谡的参军,就被施以髡刑。
曹操在一次行军途中,路过一片农田,他下令全体将士,不得践踏麦苗,违者斩。所以骑兵们全部下马,一手牵着马,一手用武器把麦苗护住,小心翼翼地步行。据说此时一只雉从地里飞出,惊了曹操的马,马践踏了麦田。曹操犯了自己所立的军法,按律当斩,他便请军法官行刑。军中不能无统帅,军法官哪里敢动手,曹操便拔剑割了一缕头发扔在地上,以示受刑。
《三国演义》剧照
在古代,男子二十岁弱冠,行冠礼;女子十五岁及笄,行笄礼,都是把头发盘成发髻,用束冠或簪子束起来,谓之“结发”,象征成年。读到这里,小伙伴们肯定会发散联想到杜甫的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联想到《红楼梦》里贾母给薛宝钗郑重地过十五岁生日的情节。
02
古人的洗发水
既然古人如此看重头发,那么对洗发护发啥的,应该很重视。抛开礼制什么的不谈,一头美发绝对是外貌加分项,特别是对于女性而言,古往今来,太多诗歌赞美“云鬓”了。
《太平御览》记载:“(卫子夫)头解,上见其发鬓,悦之,因立为后。”可见卫子夫当年就是靠一头乌黑浓密的秀发征服了汉武帝,成功实现了阶级跨越。
那么古人是如何洗发护发的呢?
唐以前,人们主要使用草木灰和淘米水(注意,不一定是淘洗大米的水,这里泛指的是淘洗粟、黍等谷物的水)。
草木灰对油脂和污物有很好的吸附效果,而且廉价、容易获取,从先秦至唐以前,一直被当作洗发、洗澡、洗手、洗衣的万用神器,连女子在生理期都会用它来填充月事布,制作成古代版卫生巾。
淘洗谷物的水也有去污滋养的功效,《礼记·玉藻》中,就有“沐稷而靧梁”的记载。这里的“沐”指的是洗发,“靧”指的是洗脸,“稷”与“梁”则是指淘洗粟黍、高粱等谷物的水。
《礼记·丧大记》写道,先秦时期的贵族去世后,礼制规定,“君沐粱,大夫沐稷,士沐粱”。唐初经学家孔颖达对此做的注解是“皆谓用其米取其汁而沐也”。
也就是说,国君薨后,要用“粱”的淘洗水来清洁遗体;大夫去世后,则使用“稷”的淘洗水;而士和国君一样,用的是“粱”的淘洗水。这种做给活人看的功夫,真真将仪式感拉满了。
从唐朝开始,人们普遍使用皂角来洗发、洗衣。将皂荚整个碾碎、浸水,滤出汁液,就是纯天然草本洗发水了;将皂荚剥开,刮下里面那层滑腻柔软的物质,就可以充当洗涤剂。
这种皂角洗发液,去污、乌发、固发的功效极佳,和淘米汁一样,也被沿用至今。但有人不喜欢它的气味,于是功效类似、气味更为清新的木槿叶便有了市场。
皂荚
此外,有钱人家还使用猪苓。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,将它配了香料来洗发,可留下浓郁的香气。
宋代庄季裕《鸡肋篇》中介绍,浙中地区少见皂角,百姓洗发、洗澡、洗衣皆用“肥珠子”。肥珠子又名无患子,可入药。每到深秋,人们就将肥珠子的果荚采下,煮熟捣烂,配以香料、白面,搓成丸,制成古代的肥皂。
到了明清时期,富裕阶层普遍使用香皂来洗头、洗脸、洗澡。《金瓶梅》中,西门庆家用的就是茉莉花香皂,《御香缥缈录》中也记载,慈禧太后用的是宫里自制的玫瑰香皂。
《红楼梦》中也出现过香皂的身影,比如第二十一回中,贾宝玉用史湘云用后的洗脸水洗脸,紫鹃递过香皂去,贾宝玉便说“这盆里的就不少,不用搓了”。
香皂是把皂角与香料、中草药配在一起,捣成碎末,再凝聚成团,故此得名。关于用香皂来洗发,曹雪芹在《红楼梦》第五十八回中曾写过一笔。
芳官被分到怡红院,拜了春燕的老娘当干娘,月钱也交给她,洗头却还用她女儿的剩水,两人为此吵闹起来,袭人便“取了一瓶花露油,并些鸡卵、香皂、头绳之类,叫一个婆子来送给芳官去,叫她另要水自洗”。
《红楼梦》剧照
在这套洗护用品中,香皂算是洗发水,鸡蛋算是半洗半护品。明代李时珍《濒湖集简方》记载,将蛋清涂在头发上,停留片刻后再冲洗掉,具有去油除垢、光亮发丝的作用。清代王初桐《奁史》中,也有多处女子用蛋清洗发的记录。
03
古人的护发精油与定型啫哩芳官所用的花露油,是洗发后涂抹在头发上的养护品,既可以滋养头发,又可以让发丝服帖,便于造型,算是护发精油与定型啫哩二合一产品。
在我国,使用头油来润发、定型的历史非常悠久,早在《诗经》中,就有“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。岂无膏沐?谁适为容”的动人诗句。
意思是:自你离家东去后,我的头发如干枯的蓬草。并非因为少了梳妆用的头油,而是因为少了为之而容的那个人。短短十六字,将“女为悦己者容”的心情表达得幽怨而惹人怜爱。这里的“膏沐”,就是润发的油脂。
从先秦到秦汉,头油一般是在猪脂中加入兰草、蕙草等植物作为香料,因此也被称为“兰膏”或“兰泽”,如张籍《白纻歌》中的“复恐兰膏污纤指,常遣傍人收堕珥”,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少妇为心爱的丈夫裁剪素衣,怕手指蹭上头油,弄脏素帛。
张骞通西域后,随着陆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,众多域外的农作物、香料传入中原,其中就包括芝麻,它引发了餐桌、照明、军事等诸多领域的革命。
在时尚领域,从六朝起,芝麻油开始与猪脂一起作为制作头油与香泽的重要材料;发展到唐代,芝麻油就已完全取代了猪脂。
到了宋代,南方特产的各种鲜花被开发出来,融入头油制作中,从此,中国女性的三千青丝便多了一缕沁人心脾的花香。
《红楼梦》剧照
在众多香型的头油中,最流行的便是“香发木犀油”(桂花又称木犀),也就是后世所说的“桂花油”,宋代陈敬的《陈氏香谱》就记载了它的做法。
凌晨摘木犀花半开者,拣去茎蒂令净,高量一斗,取清麻油一斤,轻手拌匀,捺瓷器中。厚以油纸密封罐口,坐于釜内,以重汤煮一饷久,取出,安顿穏燥处。十日后倾出,以手沘其清液,收之,最要封闭最密。久而愈香。
将这种木犀油匀入黄蜡中,就成了面脂,也就是古代的面霜,亦是馨香异常。
这一通烦琐的操作,是否令你想到宝姑娘的冷香丸?
随着茶业的兴起,茶油也逐渐融入美容护发品的制作中。到了明代,茶油制的香泽,已成为闺中梳妆的必备之物。
明清时期,头油的制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:把采摘下的桂花(茉莉、玫瑰、兰、蕙等香花香草皆可制作相应的头油)在背阴处晾干,再加入明矾,腌制一段时间,压榨成花泥膏,再将花泥膏放到茶油中,密封后上火蒸熟,再浸泡一段时间,就得到了《红楼梦》中不只一次出现的桂花油。
袭人所用的桂花油,很可能就是宝玉这个爱亲手制作胭脂膏子的富贵闲人炮制的。只不过贾家败落后,嫁与戏子的她“无钱去打桂花油”,她也只能抱着这份愁,感叹命运的无常。
刨花
除了桂花油,古代的女子梳头还会用到刨花水。
用阔刨在榆木上轻推,一片片薄薄的榆木花就刨下来了。将其用热水浸泡,便会渗出粘稠的液体来,再将此液倒入刨花缸中,用小毛刷蘸取后涂在头发上,头发就变得乌黑柔亮又便于定型,且能散发出淡淡的芬芳。
此外,这种纯天然的啫哩水还具有润发、乌发的功效,真真是定型、香氛、滋润三合一。直至今日,京剧旦角仍严守古法,脸颊二边的鬓角贴片仍在使用刨花水来粘贴。
京剧旦角造型
刨花水起源于何时,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,唐代算是它发展和完善的一个高峰。那时的女子先用细竹丝扎成各式各样的发型轮廊,固定在头上,再用刨花水把头发和假发浸湿,盘绕其上,最后用细梳抿得光亮整齐,待头发干后,就可定型。
《甄嬛传》里,身处凌云峰的嬛嬛既没有头油,也没有刨花水,用茉莉花水梳头,算是“平替”,至少可以起到香发的作用,真是“修行的娘子水梳头”。
而爱美的慈禧太后的刨花水,据说相当讲究:将榧子、核桃仁、侧柏叶捣烂,泡在雪水里,最后兑到刨花水中。
针对她的脂溢性脱发,御医还专门调配了抿头的方子,其中包含薄荷、香白芷、藿香叶、当归等药材。如此精心的养护,使得老太后都七十多岁了,仍拥有一头乌发。
靠着皂角、头油、刨花水这些洗发、护发、定型品,中国的古人们在漫长的岁月里,滋养了三千青丝,创造了各式各样、美不胜收的发型,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
- END -
作者/ 张历历
编审/雷千墨
作者简介:月润江南,准80后汉子一个。生于湘水之南,学于长安之麓,居于渤海之滨,耕于历山之下。自幼喜爱历史,常常沉醉其间,曾将半月饭费换回史书一册,有此精神食粮,竟全然不觉肚饿。历史虐我千百遍,我待历史如初恋。好在苦心人天不负,字里行间爬了好几年,头顶总算冒出了一点小光环:头条官方认证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、天涯论坛煮酒论史板块人气作者。始终相信“历史本来就很有趣儿,历史也可以写得很有趣儿”,愿与诸君分享乐趣儿。
清华社旗下人文经管账号↓点击下方名片关注↓往期热文1、2、3、标签:
下一篇: 最后一页